被罵仍要「媽媽抱」:在孩子無條件愛你的年紀,請善待他!-EYENEWS01

豬腦子

廢物

就知道吃

丟人

是人都比你強

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都有可能因為不小心惹父母生氣,而被父母吼過。

可不同的是,

有的孩子,內心比較強大,就算被吼了,也是一笑了之不放在心上;

有的孩子內心敏感,被吼多了,就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,越發膽小不自信;

還有的孩子,內心偏激易走極端,被這些話一刺激,更加叛逆脾氣差。

《超級育兒師》就曾跟拍過這樣一對母子。

其中媽媽脾氣火爆,最愛說不,習慣靠吼讓孩子屈服;孩子蠻不講理,遇到事情就愛大哭,不達目的誓不甘休。

節目裡,孩子和媽媽去菜市場買菜,一路上好奇的問東問西,這本是孩子的天性,但媽媽卻煩不勝煩,憤怒的吼孩子:

「不許再問我了,自己記住,不要在煩我了」

從菜市場出來,孩子想要媽媽抱抱,可媽媽只會重複的對孩子吼罵道:

「手上有雞蛋,怎麼抱你?就是不抱!」

就連每天早晨,孩子都是在媽媽的吼叫聲中哭著起床。

這位媽媽非常不解,為什麼自己的兒子總是這麼叛逆、脾氣差?

為此,節目組專門給媽媽準備了一個聲音的體驗場所,讓她感受一下自己平時的樣子:

視頻裡,媽媽被自己吼孩子的聲音嚇到,她意識到這個家裡最大的噪音就是自己發出來的。

她漸漸情緒崩潰的蹲在地上,捂緊耳朵失聲痛哭,真正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會對孩子產生多大的傷害,內心也充滿了深深的自責與後悔。

生活中很多大人以為吼孩子是為了他們好,是對孩子負責的表現。或者覺得孩子還小,吼兩句也不會被記在心上。

殊不知,孩子的本性純良,內心極易受到傷害,這些負面語言不僅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,造成孩子叛逆、脾氣暴躁等性格缺陷,甚至會給孩子留下一生都不可磨滅的心理創傷。

活在父母吼罵聲的孩子

終其一生也難走出傷害

從心理學上來說:「吼」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,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,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。

然而有些父母明明知道這些話會讓孩子受傷,依舊選擇以吼罵打壓的方式教育孩子,一刀切的認為如果說幾句難聽的孩子就承受不住,以後長大還怎麼混社會。

可是他們卻不知道,就是這樣的行為,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。

對於父母而言,吼罵孩子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,但對孩子而言,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。

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看到許多童年不幸的人,即使成年後自己的生活環得到了極大的改善,依舊很難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,很容易在外界的刺激下,重新引發心理的創傷,做出傷人傷己、違法犯罪的舉動。

不要忽略語言對孩子的影響,不要讓吼罵充斥孩子的童年。

溫柔而堅定

才能教出好孩子

心理學家蘇珊·福沃德博士在《中毒的父母》中說:

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,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,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。

如果母親總說孩子愚蠢,那麼孩子就會日漸認為自己就是愚蠢的。如果父親總說孩子是無用的,那麼孩子日漸就會表現出無用的一面。

孩子是不會從別的角度對父母這些評價產生懷疑。

所以下次再想吼孩子的時候,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:

1、不放縱自己發脾氣,不靠發脾氣讓孩子妥協

很多家長在和孩子相處過程中,愛把自己發脾氣的行為歸因於孩子的不聽話,試圖通過生氣讓孩子聽話。

可實際上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,只是出於恐懼不去做讓你生氣的事情,這種妥協看似有效的制止了孩子的行為,但由於不是出於本心,下次孩子還會犯同樣的錯誤,然後陷入「吼罵-停止-吼罵」的閉環。

另外,孩子的天性是模仿,如果家長動不動向孩子或配偶亂發脾氣,也會無意間教會孩子用破壞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,用發脾氣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。

所以我們不要放縱自己的脾氣,或者以天生脾氣差為藉口,逃避自己的情緒管理。

2、降低音量,輕聲教育

美國語言學家阿爾比•梅瑞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:溝通的總效果=7%的語言+38%的音調+55%的面部表情。

如果我們實在忍不住,吼了孩子,請及時調低自己音量,降低雙方的憤怒感和抗拒感,再用平靜堅定的語氣輕聲教育孩子,這樣孩子也會更容易的冷靜下來接受教育。

3、讓孩子做選擇,也給自己冷靜思考的時間

孩子不是機器人,有自己的節奏和想法,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對我們百依百順。

當孩子不聽話時,我們不妨給孩子兩個選擇,這樣他們也會更積極的與你合作,而不是為了反抗和你對著幹。

比如:

孩子不寫作業,一直玩手機。

錯誤的方式:天天就知道玩手機,再看眼睛就瞎了,趕緊把作業寫了。

正確的方式:如果你先把作業寫了,等下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去玩,你選多玩一會兒,還是少玩一會呢?

4、讓孩子承擔犯錯的後果,而不是靠吼罵制止孩子犯錯

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孩子犯錯忍不住吼了孩子,但其實讓孩子自己承擔犯錯的結果,比你吼孩子或者悉心教育孩子有效的多。

比如:

孩子賴床,你怎麼叫都不肯醒,還對你發脾氣。

錯誤的方式:每天都叫孩子起床,孩子養成了依賴性,不叫不主動起床。

正確的方式:孩子因為賴床遲到了,老師批評孩子,扣了小紅花。晚上讓孩子自己定好鬧鐘,明早準時起床。

教育專家陳鶴琴說:孩子幼小的心靈極易受到挫傷,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時宜的,只有用溫和的方式,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。

在此,讓我們用春風化雨的溫柔教育孩子。最好的父母,永遠不會讓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懼。幸福的家庭,不會讓孩子活在吼罵聲中,愛孩子,請用行動告訴他。

無論你怎麼吼孩子

孩子都會愛你

作家劉繼榮曾在一篇文章分享自己的育兒經歷,她說自己有一次去幼稚園接孩子,老師告訴她女兒吃飯控制不住食量,常常吃到胃痛還要添飯。

正巧一個家長經過,他好奇的看了一眼女兒,臉上的表情似笑非笑。劉繼榮覺得非常尷尬,雖然在老師面前強撐微笑,心裡卻暴躁的想找誰大吵一架。

好不容易回到家,正在休息,女兒又跑過來讓她教她什麼東西,劉繼榮心裡有氣故意沒理她,沒想到又過了一會兒,女兒又去推門製造噪音。

於是心力交瘁下,劉繼榮忍不住朝女兒大吼:

「滾出去,我不想看見你!」

女兒驚駭地縮到牆角,過了好一會兒,才瑟瑟發抖地問:「媽媽,一個人殺了自己的手,她會死嗎?」

劉繼榮這才發現孩子的手受傷了,急急忙忙的把孩子帶去醫院治療。

到了晚上,老師給劉繼榮打電話道歉,說白天聽到她們談話的家長說他的孩子和女兒是好朋友,那孩子告訴他:

好朋友拼命吃那麼多飯,不是傻,也不是貪吃,是因為知道媽媽工作很辛苦,所以她才要吃的飽飽的,這樣就不會老生病,會快快長高長聰明,會給媽媽做飯,幫媽媽拖地,媽媽就不會再煩了。

老師還哽咽著告訴她:

「您的孩子還說,媽媽最愛吃蘋果,她一定要學會削蘋果。」

於是劉繼榮這才明白,女兒第一次進來只是為了讓她教她削蘋果,可是自己沒理她,她把自己傷的這麼重,也只是試圖給她削一個蘋果。

我們總怪孩子,任性自私不懂事。我們總說孩子,貪玩愛吃不學習。

可當了母親後才發現,你對孩子的愛,是有選擇有條件有考慮的,而孩子對你的愛,才是不假思索的本能。

這世上有一種無私的愛,就是孩子對你的愛。

別讓一時的脾氣,傷了你和孩子的感情,別讓一時的衝動,讓自己陷入懊惱和自責的深淵。

愛孩子就別吼孩子,請多給他們一些耐性和包容。當你開始有意識的減少自己吼孩子的次數,你就會發現,生活是多麼快樂幸福。